登入 直接訂購 教學視頻

【跨市博弈】「這次不一樣?」— 資本市場的AI信仰測試

在這個熱炒不斷、市場經常出現驚天大逆轉裏,有人誇讚V形反彈是金融市場的「常態」,有人則認為那只是短暫的市場戲碼。當我們將這盤金融大棋局拆解後,會發現其中的數據證明——不管是指数走勢的對稱性,還是由人工智能驅動下的板塊輪動,市場永遠都在用一場又一場的「戲劇效果」來掩飾基本面變化。然而,當大多數人依然固守着古板的傳統認知、固若金湯的市場結構時,少數擁有遠見的投資者已經在利用數據,發現新的市場邏輯。

回顧過去的危機歷史,從1982年的暴跌到近期的市場突發狀況,這些「瀑布式」的崩盤事件不僅證明了市場的自我修復能力,更暴露出傳統分析師僅僅依賴直覺而無視數據背後隱藏的內在邏輯。那些相信「U型」或「L型」復甦的專家們,不過是在害怕市場情緒失控時的一種自我安慰,而事實卻是,當風暴退散時,市場的數據回歸往往比你預期地更直接、更殘酷。當然,這種對稱性只在經濟未進入衰退時成立,但誰還在乎細節呢?大部分人根本無法忍受市場如此之快的回升,往往賣在最低點,然後痛苦地看着股市一路飛漲。這種令人感覺「最討厭的反彈」,其實就是最受自己愚蠢所困的懲罰。

事實上, 美股的強韌性令人咋舌。過去5年,市場經歷史上最速的通脹與加息、關稅戰、地緣衝突等「致命衝擊」——標普500卻依然年年創新高。企業獲利增長,估值卻未見膨脹,「等權」(Equal Weight)的標普500指數的市盈率仍在16至17倍區間徘徊,還不及近6年平均。這不是牛市,那什麼才是?但「酸民」總能在雞蛋裏挑到骨頭,把升市純粹是AI的泡沫造成。顯然,AI確實是市場「唯一」的故事。公用事業因數據中心負載得到再評價,工業企業吃到基建訂單,金融股受惠於交易、承銷與財富管理活動回暖,半導體成為現金流製造機。這種單一敍事的脆弱性儘管顯而易見,但歷史告訴我們,資本市場永遠在為單一主題買單——80年代的零售品牌,90年代末的科技網路,現在輪到AI。

那些「斷言熊市將臨」的批評者總愛高舉「只有七大科技股在漲」的論調。然而,這是對數據的粗暴誤讀。這些巨頭的獲利貢獻同樣巨大,所謂「Granny Shots」策略(均衡配置優質增長股)今年同樣跑贏大市。AI不僅推高了股價,也推動了企業利潤率。那些死守「均值回歸」信條的宏觀經濟學家們,似乎還活在1985年。他們堅信利潤率終將下滑,卻無法解釋美國企業為何在危機四伏的年代依然能不斷創造價值。事實上,標普500指數的成分股每十年就換掉五分之一,現代企業不但更年輕、更靈活,也更無情地壓榨效率——這才是利潤率不斷創新高的秘密。

儘管ISM製造業指數28個月低於榮枯線,創半世紀罕見紀錄。此刻,美國經濟的矛盾在於:勞動市場感覺變軟,新畢業生更難就業;企業卻能用AI更有效地配置成本,降低「囤人」需求。但換個角度來看,反而可以視之為「商業信心的深度累積」——一旦白宮政策穩定、聯儲局正式轉向、以及息差逐步收窄,過去兩年累積的「停滯期需求」將如同被拴在彈簧上的子彈。一旦鬆手,供應鏈重啟、資本支出跳耀、企業盈利率便有望重回歷史常態之上。

在這場宏觀和微觀交織的博弈中,談到加密資產便不能不提Bit Miner的轉型。Bitmine Immersion的崛起堪稱典範,這家前身為小型比特幣礦企的公司,通過股權融資而非債務,在極短時間內囤積了價值超過66億美元的以太幣,目標直指整個網絡5%的份額。其操作手法堪稱教科書級別的資本運作:向機構投資者(包括Stanley Druckenmiller 和Cathie Wood等名字)發行新股,用籌集的現金購買ETH,再利用ETH約3%的權益質押(Staking)年化收益來創造利潤。這套模型的精妙之處在於它避開了傳統的「槓桿」原罪。沒有債務,就沒有追加保證金的風險。但風險並未消失,只是轉化為一種更微妙的形式:信心。至於以太坊能否「翻轉」比特幣,這不是宗教戰,是現金流戰。比特幣是無風險儲值資產的敍事王者,但現金流為零;以太坊若成為結算層標準件,隨規模提升其「協議稅」可見且可分,鏈上經濟活動擴張則協議價值內生增長。

最後,這場關於人工智能、宏觀政策與加密貨幣三者交織的市場演出,無疑充滿了辯證與諷刺,也顯示了傳統和新興市場理念的劇烈碰撞。這不僅是一場市場的革命,更是一場數據驅動的思維覺醒。作為投資者,正面臨一個尖銳的抉擇。一方面是,一個更具韌性、更高效、由科技實力主導的全新經濟範式,舊的估值體系在此面前已然失效。另一方面,卻是一個由單一主題驅動、估值極度分化、且嚴重依賴投機性資本流入特定資產的市場,具備了史上所有偉大泡沫的經典特徵。惟無論你相信那一個敍事,答案或許無關對錯,只關乎信仰。

徐立言(本欄每逢周一刊出)

www.facebook.com/hsulylab/

(筆者相關人士持有Bitmine的財務權益)

股票及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,泓滙財經資訊有限公司及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。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。